「販賣債務的銀行」讀後感

培根豬最近終於讀完了這本書,所以就來分享一下我的讀後感吧。

書中從一開始就提到相當多的美國人都是在債務上衝浪,但這責任並不是完全只是個人的因素,其中美國的金融機構需要負相當大的責任,由於銀行的貪婪,而放款給無法負擔的市井小民,最後導致呆帳的發生,甚至最後出現販賣債務的情況,也就是銀行在收不回帳款後,將債務折價販賣給民間的債務處理機構,更又創造出民間債務承接機構的崛起,因為這形成了一個相當大的市場,而且還是一個相當有錢賺的市場,苦的是所謂的中產階級,在此一 M 型社會下,富者越來越富,中產階級慢慢的消失,幸運的人就往富裕的那一方移動,而不幸的就往貧窮的地獄向下沈淪,最後等著他們的或許是死亡、也或許是破產。

整本書貫穿作者的論點的是一連串的真實案例,講述幾種不同的負債情況,像是信用卡的濫發,發給根本負擔不起的低收入戶,而這些低收入戶也因為只交最底費用而提昇了信用評等,因為對於銀行而言,這才是長期的收入來源,利息滾利息,這是那些每個月都交清的客戶比不上的,可是卻往往忽略的這背後根本是虛假的帳面收入而已,因為那些交不出錢的低收入戶,最後就會變成完全無法支付這筆負債,而變成呆帳、壞帳,信用卡就像是雙面刃,好處是它可以提供我們生活上的方便性,它是電子貨幣,所以平常不需要帶大筆的現金在身上,可是壞處就是當你可以以小搏大的時候,你不知道你的支出已經悄悄的超出了你能負擔的範圍,只要一旦付不出當月的應交金額,循環利息就開始滾了,你會相當驚訝於循環利息滾的速度,轉眼間它就超出你的負荷,進而吃掉了你的一生。

再來是不動產,也就是房子,這部份跟我之前的文章內容很接近,所以就不再贅述。

整個美國好像就上了癮一樣,不停的累積債務,美國的國債一年一年再創新高,而前任總統布希卻只不停的發動戰爭,大量的金錢、預算被投入國防和戰爭,國內的平民百姓生活卻越來越苦,而甚至上從總統到財務部長都不停跟大眾解釋這樣的赤字是合理的,只要維持某一種比例就是安全的,看得令人膽顫心驚,這債務的流行彷彿慢慢的擴散到全世界,美國正是帶領這個流行的先驅,這是個十分嚇人卻又如此的熟悉的情況,台灣不正也是走上這條路嗎 ? 健保的黑洞、公共建設的支出、政府的信口開河 (不管是藍綠都一樣),這一切的一切都正讓台灣也走向一條不歸路。當然比起美國,我們還差遠了。

從以前到現在,電視上的銀行廣告從來沒停過,每家銀行都打著是服務民眾、貼心的照顧、為你的夢想提供協助這樣的溫柔訴求,相當的誘人,讓人不禁被他們所感動,那事實呢 ? 事實是,銀行並不是慈善事業,銀行絕對是以利潤為導向的機構,所以他們想從我們身上拿的就是錢,每個理專要的是賣出商品,賺取手續費用,我無法去相信理專在賣給我們商品前,有仔細研究過這個商品是不是符合我們的需求,那需要的時間成本太高,所以才轉變成靠專業的話術去賣商品的行銷方式,而普羅大眾就會輕易的被這樣的話術給騙了,而去買下相當多自己根本不需要,甚至是超過自己能力所能負荷的金融商品。

整本書看到最後,才提到解決之道,唯一的辦法就是對抗銀行,並且從制度面下手,以往相當多的制衡銀行的法案後來都被廢除 (在美國),執政黨和金融機構已經連成一氣,整個環境陷入失衡的邊緣,不從上到下做一些改革,是很難對這樣的大環境有所改善的,這邊說的當然是指美國,而我個人是認為,銀行之於我們應該是一種被動的提供服務的機構,由我們主動去需要銀行的服務會比起銀行主動提供我們服務來得好的多,需要提款、需要申請信用卡、需要轉帳、匯款、甚至是購買基金、金融商品,個人主動的去需要這樣的服務意謂著個人必須了解這些服務的背後涵意和這部份的服務是否真的是自己所需要,就不會明明沒有錢還主動去申請信用卡,銀行並不是完全負面的存在,而是應該被正確的使用銀行所提供的服務,放任銀行超越那條主動的界限是會導致悲劇的不斷發生 (還記得好一陣子前的現金卡氾濫造就出一堆卡奴嗎 ?),小心謹慎的去對於銀行的行為做出規範,我想這是政府應該好好思考的。

以上純屬個人的意見,如有不正確之處歡迎大家的指正。



書名 : 販賣債務的銀行
出版社 : 天下文化
ISBN : 978-986-216-088-6
CB 384 定價 : 350 元

2 意見:

Joe 提到...

銀行提供的各種金融性服務和麥當勞賣的漢堡是一樣的,同意你有需要時才找銀行的建議,正如同想吃漢堡時才去麥當勞,前提是自己心中要有定見,同時銀行要是競爭的市場。

培根豬與肉絲豬 提到...

是的,這本來應該是如此的,但現今的銀行理財專員,只專注於推銷金融商品,卻往往不問客戶是否需要這樣的金融商品,單單只靠話術就以半強迫的方式推銷出去,其實會造成大眾的困擾,而現今的普羅大眾缺乏基本的金融素養,所以會出現很多人買過多的保險、或是不適合的投資型保單的情況,對於個人的財務形成相當的負擔,這也是為何有這樣的書出現的原因吧。

我個人之前也受這些理專的騷擾很久,也曾買下不適合自己的金融商品,對於這個情況特別有感受。